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

陳志武談中國經濟

看完陳志武教授的訪問稿,不得不佩服陳教授對國家的關懷﹑對中國時局的關心。

陳志武現時是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但是原來早於一九八六年的時候,口袋中僅有幾十塊美元的留美學生,對金融學的認知完全是零。來自湖南農村的工程本科畢業生因為與朋友崔之元的對話,決定放棄國防大學讀研,而遠走美國,照書中所講,是憑藉當年一股對中國前途﹑特別是民主化的關懷而出發。當年是一九八六年,不知道國內的所謂的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開始沒有,但是陳志武是在此背景下毅然出國。

做學術往往就是去解答坊間一些迷思,在心無旁騖﹑沒有政府的大棒指揮下的清靜的學術環境,陳教授以入世的態度,精闢地分析中國的經濟﹑政治問題,其中有三個現時很流行的迷思,此書的解說令人甚為獨到。第一: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成就﹔第二:中印經濟模式的選擇﹔第三:北京共識。

本書指出中國的改革開發成就固然觸目,但是中國在晚清﹑民國年間,當時的政府其實亦有採用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開放政策﹑招商引資﹑現代化產業結構,但最後都因為當時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然處於以軍事力量行先﹑貿易保護主義為主導,以令到大清﹑民國當局的經濟現代化的努力泡湯。這個分析接到第二點,當大家見到印度連小小的英聯邦運動會都搞的一塌糊塗,中印政治﹑經濟模式的爭論似乎已經有了定論的時候,此書卻力排眾議,指出印度的民主政制固然令國家協調經濟力度比中國弱,但不會衍生大躍進﹑文革等令國民經濟停擺的政治事件,中國北京模式的出現某程度上是因為四九年到七八年期間國民經濟處於極低水平而促使了近三十年極好的後發發展水平。

作者之前訪問香港大學,我謹此向各位關心中國政經發展的香港人推薦陳志武教授﹑他的講座和陳志武談中國經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