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星期三

香港司法傳統可為前海示範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時事評論 By 文淵 2012-08-29


香港司法傳統可為前海示範

在「十二.五」規劃中,香港人經常聽到內地與香港要進一步融合,而進一步融合目的當然離不開如何維持香港亞洲國際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本文認同香港要透過與大陸合作以維持競爭力,而香港在國際金融中心方面上已擁有不少軟件,例如簡單的稅制、有效率的規管制度,以至社會文化、資本進出自由和專業服務行業的效率。



前海法律靈活變通


今年6 月27 日,喻為前海《基本法》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草案)》已提交深圳人大三讀通過;有人指出,這意味中國的「曼哈頓」即將啟航(甚至意味這將威脅中環在區內的領導位置)。


據此,前海將設立專門的商事法庭;積極引進香港仲裁機構在前海開展服務;研究以香港的中國公民出任陪審員參與審理前海商事案件;支持前海註冊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合同中選擇適用的法律,以及制訂舉報貪污的機制,以爭取建立一個能與國際接軌的法治建設。



香港要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早已具備不少天賦優厚的客觀和主觀條件,當中優勢是擁有祖國龐大的經濟腹地。內地學的研究顯示,全球有83%的資金只由二十三個城市處理,即世上有二十三個結算中心處理全球83%的財富(紐約、東京和倫敦三個城市已經處理當中三分一的財富)。



如果香港要擴大這些數字的份額變成紐倫港,一定會面對來自上海的挑戰。不過,一些在內地工作的投資銀行家認為,內地的規管比較不透明,來自內地的研究亦指銀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的規管有時不甚清晰,有權責不清的問題。規管有風險,令外資擔憂;加上地方主義,令上海和北京也有政策上的爭奪。



總括而言,香港與內地進一步融合的確有不少發展的良機。問題是,我們必須維持既有優勢,特別是法治和規管是我們最須要保持的制度,令我們不至於落後上海。



司法獨立優勢可保



香港享有名義上的司法獨立,予人或持份者對法院作出公正判決有起碼的信心,深圳在前海設立專門的商事法庭、引進香港仲裁機構, 某程度上就是要建立山寨版中環、山寨版杜拜。


在發生金融海嘯前,杜拜生意紅火,很大程度是因為引入普通法的商事法庭、找幾個老外法律權威在商業法律租界內指點天下,令到金融精英放心不會受制於回教法庭嚴格的法則(除刑事、家事法)。


在歷史的軌中,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司法獨立可以說是近代各種類型政體都會擁抱的價值觀。

這說明儘管世界各地存在種族、膚色、宗教等種種差異,但是司法獨立的信念是很「普世」的一個概念。在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時,法官聲稱他們獨立;但在納粹統治下,只有政治正確的法官才能手握法槌,對納粹黨心懷不滿的法官會被開除或被迫退休。


在社會主義法系中,《蘇聯憲法》的第112條: 「法官應當獨立自主,並只遵從於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即在司法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獨立自主,並只遵從於法律。


這個說明司法獨立已經是不論民主非民主政體、普通法、大陸法、社會主義法系,甚至已經給歷史唾棄的法西斯都要掛出來的招牌,所以我們香港要保住優勢,一定要維持既有的法治。當然,如果能夠在前海示範香港的普通法傳統,這個更是額外的紅利了。


二之二.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前海可以是另一個中環?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A18 時事評論 By 文淵 2012-08-28


8 月6 日,前海合作區諮詢委員會【註】召開首次會議。前海特區作為「深港深度合作」的新課題,自從誕生以來,便一直受到多方關注;由於不少人一直稱它為「下一個中環」,予人的訊息似乎中央要「深港合併」,取中環而代之,所以惹來不少港人惶恐。

不過,筆者認為大可不必擔憂,一方面稱作「下一個」,自然是因為前海尚且灘塗一片,中環只是遠景;另一方面,前海特區的定位與中環有更密切關係——配合發展港人引以自豪的高端服務業,所以「深度合作」才算真正點題。

本土企業應積極享受前海特區為香港經濟轉型而提供的便利,開放內地專業服務市場等優惠待遇,使得本港下一代都有City Job 和多元發展前景,不拘泥一方天地, 「雙城故事」可以比「獨城計」講得更好。


上班途程幾近中環


北京給予前海新區一系列政策,涉及金融、財稅、法制、人才等十多個方面。

按照傳統經濟特區的慣例,大多是利用國內的土地資源、稅收優惠、積極產業導向政策的優勢,發展實體高新行業。不過,由於前海特區的面積不大,區區十五平方公里,所以這樣的土地面積使得該塊地區注定不會是高端製造業基地,而重於香港所擅長的專業服務業和一直方興未艾的創業產業上。


這樣,一系列的政策導向足以吸引「嗅覺敏銳」的金融、法律服務、審計服務機構在此開業承攬新興業務。此外,由於土地租金和業務開拓方面的方便,更是可以成為廣告、諮詢、設計產業的創業樂土,為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化和海外企業進入內地市場提供優質高端服務。與北京上海不同,未來到前海上班與去中環上班的路途,將會沒有太大的差別,兩地工作生活更恰似同城距離,大批年輕專才可以從容就業。


此外,體制創新也是前海的「重磅利器」,其中之一就是稱為「先行先試」的政策原則,主動權幾乎全部下放到地區和企業以至個人經營者手上,這樣的政策在全國其他經濟特區,諸如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珠海橫琴都沒有實施過,所以香港創新產業的發展,無論在行業、業態、產業鏈布局上將會有更多的空間。


新增人幣回流政策


此外,中央對「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在近兩至三年來均在不斷嘗試,試圖在資本項下逐步做「有限度的開放」和「對熱錢有足夠控制力」上尋求一種平衡,把人民幣這個不能進行自由兌換的幣種打造成一種強勢貨幣;香港已經確立須要承擔打造「離岸人民幣中心」的任務,這次要在前海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試驗區」,可以看作是配合存於香港的大量人民幣作出進一步安排,即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二步。


其實,國際化第一步是含有隱憂的,多數人持有人民幣,是基於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一旦預期見頂,將會出現人稱「日本病」的大量外資出逃,第一步的成果將會毀於一旦。如今在香港的大筆人民幣尚且沒有太多官方認可的「回流」渠道,這次前海先開放了探索試點跨境貸款,鼓勵外資股權投資基金進入等是一個十分積極的訊號,因為這是為數不多的官方認可回流方式之一。


面對未來人民幣率的變化,離岸人民幣可以有另外一個避險的場所,從而保持海外存量與國內存量之間的聯繫,在市場化與資本管制之間有一定的緩衝。


其次,貸款與直接投資是比間接投資(金融市場)更為容易監管的資金,熱錢進入的危險比RQF II 要小上很多,央行會比較放心。此刻只是前海這幕大戲的序幕,如今方興未艾,進一步的發展將會在未來發展情況下繼續探索,諸君拭目以待。


如今前海經濟特區成為不少中港官員、學者的熱門話題,相關的文章和評論數量不少,看好新特區的前景不在少數。然而,筆者認為,如今規劃與設想雖多,但須要謹慎對待,不應揠苗助長,操之過急,如果給所有行業一起上馬,往往只會事倍功半,建議前海項目應該按行業分批有序發展,才能漸入佳境。

注視行業建立周期


前海的政策涉及金融、財稅、法制、人才、醫療等十多個行業,有一些需要十分長的周期,比如醫療,涉及醫院大樓建設,諸多昂貴的醫療設備、器材等,絕非一蹴而就。並且單是醫療人才的培養就有多年的周期,一定要從長計議,切實制訂一個五至二十年的規劃,通過醫學院之間的合作,醫院或者專科診所的開設,香港的醫療資源可以為整個華南地區服務,而華南地區可以提供硬件設備上的支持,兩地醫學院也能教學相長,互惠互利。


此外,有一些行業周期相對較短,比如金融或者會計事務所的發展,只須建設寫字樓就可以立刻進行商業運營,故而建議在基礎建設完成後積極籌劃第一批進駐,成為首批標誌性的企業,並且逐步形成初步的核心商圈和產業高地,促進前海的後續二期規劃可以順利進行。


二之一
註:前海合作區諮詢委員會共有十七位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華建敏擔任主任委員,此外則由香港與內地各佔八席,皆由兩地具有較高社會知名度的專家、學者共同組成。現任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出任副主任委員。


此外,還有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和廣北、中銀國際副執行總裁謝湧海、香港理工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正豪、中科院士葉嘉安、香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宋敏受聘為委員。

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吳局長,你聽到沒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A14
時事評論
By 崔偉恒 2012-08-02

上周日(7 月29 日),抗議教育局推行「國民教育」的市民不顧當天的炎熱高溫,出席人數沒有十萬,都有數萬。

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和其他支持「國民教育」的人,認為西方的民主國家也會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國民教育」;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國民教育」促進會主席姜玉堆指稱,該會支持和贊助學生到湖南參觀——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搖籃;他甚至建議,當你的大腦受到污染,洗腦是必要的。

「七二九遊行」,其實是兩種文明衝突的結果—— 「英國殖民統治下的教育」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家長式民族主義教育」!



這兩個文明的衝突可以修補嗎?

當天的一些示威者,有香港大學學生會九十年代的中堅分子,他們訪問中國、到內地旅遊;但我懷疑,他們知道大陸情況的不多。

另一陣營的一些人,是2002 年離開殖民地大學後,我也認識一些。

他們認為, 「國民教育」也有在西方教授,況且香港現在已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應該視為「宣傳」。

雙方的論點不無理由。反對「國民教育」的家長害怕年幼一代遭人「洗腦」,長大後最終會變成極端民族主義者;反對的人認為, 「天安門事件」、「李旺陽神秘死亡」都應該加進「國民教育」之內。

相反,那些支持「國民教育」的人,如全國人大代表譚惠珠則說沒有此必要。

雙方操不同的語言,反映不同的價值觀。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 「國民教育」課程可以幫助學生增加對中國的了解,並會幫助他們就業。

綜合各方觀點,他們談論的只是「國情教育」,而不是「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其實,譚惠珠、吳克儉和示威者所談論的,都應該在高中或以上,並且應該放入中國語文或中國歷史的「國情教育」裏。

教育局到底可以做些什麼?如果我們把討論的重點回歸到辯論香港學生應否接受「國民教育」,那麼,無論是吳克儉,還是盛傳即將擔任教育局副局長的陳嘉琪博士(本身是課程研究專家,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正是莫禮時教授,莫禮時是香港教育學院前校長,是教育社會學、國民教育、公民教育的專家),工作將較為容易。

不過, 在超民粹主義的政治環境下,加上一個超低認受性的政府,沒有一個人包括林鄭月娥可以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所謂「中央任務」;即使明天教育局宣布「國民教育」只局限於簡單的唱國歌和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但「七二九遊行」已展現出真正的人民力量,市民對低信任度的政府已到了攤牌的局面,市民對小修小改的「國民教育」將不會收貨。



教育局可以做些什麼?邀請各位市民起草「國民教育」的課程內容吧!正如行政長官選舉期間,候選人梁振英邀請市民與他一起寫政綱。這是一個民粹主義者的舉動嗎?是的,很民粹,甚至是激烈式的民粹。但吳局長你有一個替代政策嗎?沒有,除非你想行政長官或公眾明確要你下台。吳局長,你聽到沒有?

Roundtable Pioneers總幹事崔偉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