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Day
One Day is a novel by David Nicholls, published in 2009. Each chapter covers the lives of two protagonists on 15 July, St. Swithin's Day, for twenty years. The novel attracted generally positive reviews, and was named 2010 Galaxy Book of the Year.[1] Nicholls has adapted his book into a screenplay; the feature film of the same name was released in August 2011.
PlotDexter and Emma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 following their graduation from Edinburgh University in 1988. Though they do not become romantically involved, they become friends and in subsequent years, their lives take them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but they keep in contact. The novel visits their lives on July 15 in successive years in each chapter for 20 years.
Emma becomes a waitress in Kentish Town at a horrible Tex-Mex restaurant, while Dexter becomes a successful television presenter. Gradually, Emma fulfills her ambitions, first as a teacher and then as a bestselling novelist. Conversely, Dexter's career collapses, going from presenting a mainstream television show, to cable TV, to being fired from a late-night video games review show.
Each of the main characters hav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such as Emma with an unfunny stand-up comedian boyfriend Ian, and Dexter with a fellow TV presenter. By 2001, Emma has broken up with Ian, and Dexter has divorced wife Sylvie with whom he has had a daughter, Jasmine. The cause of the divorce is Sylvie's infidelity with Callum, one of Dexter's university friends. After the divorce Dexter goes to Paris to visit Emma, where she is writing her second book.
When they meet in Paris, they confront their relationship and whether becoming lovers is the right choice, after all the years they have been friends and with all the complications such a transition would make.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伊斯蘭再興
江氏物語
A144 1 . 台灣壹週刊
2011-03-10
--------------------------------------------------------------------------------
那些時代那些事 (三十四) 伊斯蘭再興
阿拉的世界風起雲湧,民主野火燎原,一國接一國,中東、北非和所有伊斯蘭國家都被捲入,比當年東歐民主潮更為波瀾壯闊。受到衝擊的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它不只是單純的革命運動,而是阿拉伯世界第三次文藝復興。
從第七世紀到十六世紀,伊斯蘭世界在歐洲擁有壓倒性優勢。歐洲城市在十一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在此之前歐洲都是農業地帶。而伊斯蘭教注重商業、科學、數學、航海、貿易、天文、曆法、化學,都市性格很強,十世紀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城市科多巴省有七十個圖書館,一千六百個禮拜堂,還有五十萬到八十萬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基督教世界仍處於黑暗時期,情況完全與今天相反。
一九九五年我在華府參加ASPEN研究計畫,中東學者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薩依德(Edward Said)二人的演講給我極大衝擊。薩依德是全球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是多產作家,十多本著作有中譯本,路易斯則是阿拉伯歷史權威,他的書都是大學重要參考書。他們的博學和熱情甚具感染力,尤其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精闢分析,每次演講全場無聲,他們提到了許多宗教偏見,引起熱烈討論,欲罷不能。
亞斯潘人文研究所(Aspen Institute for Humanistic Studies)在美國眾多智庫中獨樹一幟,它以人文思想的探討為主,鼓勵博覽名著,重視文化衝擊和宗教對話,它邀請著名學者、政治領袖和企業家來演講。總部設在科羅拉多,華府、馬里蘭、以及東京、柏林各地都有分處,最熱門的課程是「領導,價值與好社會」,和甘迺迪學院相似,特別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才俊而設。我參加的是「蘇格拉底社會」(Socrates Society)。我還保留一份他們開出來的一長列閱讀書單,光看每天討論的題目,就夠唬人了。
從中國的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孫子,到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古代哲人,包括新約、可蘭經、甘地、馬丁路德、佛洛依德、林肯、聯邦論、梭羅、資本論、霍布斯、洛克、朱德,分為自由與公平、同意與異議、財產與權力、個人與社會、公正與契約等幾個主題,傳統理論經過爬梳整理,似乎透露新的光芒。
芝加哥大學校長、柏林企業家、伊朗學者、黎巴嫩詩人、紐約銀行家、來自哈佛、哥大、耶魯的教授,還有退休的外交官、國安會官員,講師都是精心挑選。大部分課程都很精彩,但是學員水準參差不齊,來自十幾個國家,有外交官、年輕學者、企業主管、專欄作家、法官、律師、環保鬥士、人權組織代表,大家背景不同,興趣和專業不同,每天六個小時的課,結結實實,無法偷懶,前後十天,彷彿知識急行軍,又可說是文化饗宴,但課程太緊湊,充滿壓迫感,最後簡直累癱了。
柏納路易斯用整個上午的時間討論伊斯蘭文化,他從阿拉伯角度來看西方文明史,對穆罕默德多采多姿的一生和耶穌傳道生涯作了有趣的比較,穆罕默德很會做生意、會打仗、會談判、會治國,他是血性男兒,會唱歌、哭泣,有時徬徨無助,陷入絕望;有時興高彩烈,充滿雄心壯志。但耶穌永遠愁眉苦臉,只有悲憫,沒有幽默感,二人個性截然不同。
穆罕默德娶了比他年齡大了十多歲的妻子哈蒂嘉,生了幾個孩子,後來又娶了幾位太太,她們爭風吃醋,經常跟他吵架,他喜歡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到處炫耀,他的生活中充滿暴力和衝突,但他熱情洋溢,急公好義,為族人排難解紛,甚至必須以武力解決爭端,他不僅是政治天才,也是天生的傳道家,和耶穌不同的是,耶穌認為上帝的歸於上帝,凱撒的歸於凱撒,後來成為政教分離的價值基礎,而穆罕默德卻認為虔誠信神的人,都有責任參與社會和政治的改造,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種族膚色之分,大家要彼此扶助,共同創造公義社會,宗教與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是實踐信仰的工具。
ASPEN學員有不少來自中東的穆斯林,約旦安曼的法官,開羅的都市計畫專家,巴勒斯坦小學校長,談到伊斯蘭與西方關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充滿悲觀,但在南腔北調的英文中,有一個共同的訊息,那就是西方不瞭解伊斯蘭,西方媒體對中東充滿偏見,扭曲和醜化。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殖民、剝奪、控制與分化,和他們對非洲的殖民一樣,當地的文化傳統破壞殆盡,知識階級流亡海外,留下獨裁者以高壓對付無數民眾。激進組織以反現代化和反西方為號召,向政府挑戰,最成功的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
它在三○年代由九位小學老師創立,一面從事反殖民抗爭,一面推行教育、福利、醫療、社區服務,這個NGO很快就走上國際化,在阿拉伯各國成立分支機構,它對埃及政府造成很大威脅,但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經過幾個世代打壓仍然是埃及最大的民間力量。
穆斯林兄弟會在當地窮人中幾乎被當作像「慈濟功德會」一樣的救命恩人,西方媒體卻將它與恐怖主義並列,東西方文化與宗教上的鴻溝,在今天資訊氾濫的時代仍難以消除,實在大不幸。
一九七九年伊朗革命前,伊朗有大批學生留美,他們在海外參加反政府活動,巴勒維派人監視,和國民黨作法相同。伊朗、韓國和台灣等五國的校園間諜,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大公開。這些國家民主化之後,留學生有機會回國找工作,但伊朗革命後,政府更高壓,伊朗留學生從此有家歸不得,一輩子流亡海外,中東知識分子的漂泊心靈,特別值得同情。
歐洲的穆斯林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普遍受到歧視,美國的穆斯林大都屬專業人士和中產階級,教育水平較高,容易融入美國社會,二、三千萬居住在海外的穆斯林,終於看到阿拉伯出現民主潮,他們回家的日子不遠了。
中東有許多獨裁國家,但這個地區經常發生大動亂、政變和革命,人民想掙脫枷鎖,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與西方世界並無不同。最近幾個禮拜,看到茉莉花一朵一朵地開,許多人奮不顧身地與軍隊對幹,「寧願犧牲生命爭取自由的人,才配得上自由」,現在誰敢說阿拉伯人不需要民主,誰敢說伊斯蘭教義與民主價值有衝突。
一位剛從ASPEN受訓回國的埃及工程師,在他的臉書上說,他在開羅解放廣場上大喊「自由、自由、自由」,我們都在見證伊斯蘭的再興。
A144 1 . 台灣壹週刊
2011-03-10
--------------------------------------------------------------------------------
那些時代那些事 (三十四) 伊斯蘭再興
阿拉的世界風起雲湧,民主野火燎原,一國接一國,中東、北非和所有伊斯蘭國家都被捲入,比當年東歐民主潮更為波瀾壯闊。受到衝擊的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它不只是單純的革命運動,而是阿拉伯世界第三次文藝復興。
從第七世紀到十六世紀,伊斯蘭世界在歐洲擁有壓倒性優勢。歐洲城市在十一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在此之前歐洲都是農業地帶。而伊斯蘭教注重商業、科學、數學、航海、貿易、天文、曆法、化學,都市性格很強,十世紀在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城市科多巴省有七十個圖書館,一千六百個禮拜堂,還有五十萬到八十萬人口的大城市。當時基督教世界仍處於黑暗時期,情況完全與今天相反。
一九九五年我在華府參加ASPEN研究計畫,中東學者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和薩依德(Edward Said)二人的演講給我極大衝擊。薩依德是全球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也是多產作家,十多本著作有中譯本,路易斯則是阿拉伯歷史權威,他的書都是大學重要參考書。他們的博學和熱情甚具感染力,尤其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精闢分析,每次演講全場無聲,他們提到了許多宗教偏見,引起熱烈討論,欲罷不能。
亞斯潘人文研究所(Aspen Institute for Humanistic Studies)在美國眾多智庫中獨樹一幟,它以人文思想的探討為主,鼓勵博覽名著,重視文化衝擊和宗教對話,它邀請著名學者、政治領袖和企業家來演講。總部設在科羅拉多,華府、馬里蘭、以及東京、柏林各地都有分處,最熱門的課程是「領導,價值與好社會」,和甘迺迪學院相似,特別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才俊而設。我參加的是「蘇格拉底社會」(Socrates Society)。我還保留一份他們開出來的一長列閱讀書單,光看每天討論的題目,就夠唬人了。
從中國的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孫子,到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等古代哲人,包括新約、可蘭經、甘地、馬丁路德、佛洛依德、林肯、聯邦論、梭羅、資本論、霍布斯、洛克、朱德,分為自由與公平、同意與異議、財產與權力、個人與社會、公正與契約等幾個主題,傳統理論經過爬梳整理,似乎透露新的光芒。
芝加哥大學校長、柏林企業家、伊朗學者、黎巴嫩詩人、紐約銀行家、來自哈佛、哥大、耶魯的教授,還有退休的外交官、國安會官員,講師都是精心挑選。大部分課程都很精彩,但是學員水準參差不齊,來自十幾個國家,有外交官、年輕學者、企業主管、專欄作家、法官、律師、環保鬥士、人權組織代表,大家背景不同,興趣和專業不同,每天六個小時的課,結結實實,無法偷懶,前後十天,彷彿知識急行軍,又可說是文化饗宴,但課程太緊湊,充滿壓迫感,最後簡直累癱了。
柏納路易斯用整個上午的時間討論伊斯蘭文化,他從阿拉伯角度來看西方文明史,對穆罕默德多采多姿的一生和耶穌傳道生涯作了有趣的比較,穆罕默德很會做生意、會打仗、會談判、會治國,他是血性男兒,會唱歌、哭泣,有時徬徨無助,陷入絕望;有時興高彩烈,充滿雄心壯志。但耶穌永遠愁眉苦臉,只有悲憫,沒有幽默感,二人個性截然不同。
穆罕默德娶了比他年齡大了十多歲的妻子哈蒂嘉,生了幾個孩子,後來又娶了幾位太太,她們爭風吃醋,經常跟他吵架,他喜歡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到處炫耀,他的生活中充滿暴力和衝突,但他熱情洋溢,急公好義,為族人排難解紛,甚至必須以武力解決爭端,他不僅是政治天才,也是天生的傳道家,和耶穌不同的是,耶穌認為上帝的歸於上帝,凱撒的歸於凱撒,後來成為政教分離的價值基礎,而穆罕默德卻認為虔誠信神的人,都有責任參與社會和政治的改造,四海之內皆兄弟,沒有種族膚色之分,大家要彼此扶助,共同創造公義社會,宗教與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是實踐信仰的工具。
ASPEN學員有不少來自中東的穆斯林,約旦安曼的法官,開羅的都市計畫專家,巴勒斯坦小學校長,談到伊斯蘭與西方關係,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充滿悲觀,但在南腔北調的英文中,有一個共同的訊息,那就是西方不瞭解伊斯蘭,西方媒體對中東充滿偏見,扭曲和醜化。
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對阿拉伯世界的殖民、剝奪、控制與分化,和他們對非洲的殖民一樣,當地的文化傳統破壞殆盡,知識階級流亡海外,留下獨裁者以高壓對付無數民眾。激進組織以反現代化和反西方為號召,向政府挑戰,最成功的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
它在三○年代由九位小學老師創立,一面從事反殖民抗爭,一面推行教育、福利、醫療、社區服務,這個NGO很快就走上國際化,在阿拉伯各國成立分支機構,它對埃及政府造成很大威脅,但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經過幾個世代打壓仍然是埃及最大的民間力量。
穆斯林兄弟會在當地窮人中幾乎被當作像「慈濟功德會」一樣的救命恩人,西方媒體卻將它與恐怖主義並列,東西方文化與宗教上的鴻溝,在今天資訊氾濫的時代仍難以消除,實在大不幸。
一九七九年伊朗革命前,伊朗有大批學生留美,他們在海外參加反政府活動,巴勒維派人監視,和國民黨作法相同。伊朗、韓國和台灣等五國的校園間諜,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大公開。這些國家民主化之後,留學生有機會回國找工作,但伊朗革命後,政府更高壓,伊朗留學生從此有家歸不得,一輩子流亡海外,中東知識分子的漂泊心靈,特別值得同情。
歐洲的穆斯林社會經濟地位較低,普遍受到歧視,美國的穆斯林大都屬專業人士和中產階級,教育水平較高,容易融入美國社會,二、三千萬居住在海外的穆斯林,終於看到阿拉伯出現民主潮,他們回家的日子不遠了。
中東有許多獨裁國家,但這個地區經常發生大動亂、政變和革命,人民想掙脫枷鎖,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與西方世界並無不同。最近幾個禮拜,看到茉莉花一朵一朵地開,許多人奮不顧身地與軍隊對幹,「寧願犧牲生命爭取自由的人,才配得上自由」,現在誰敢說阿拉伯人不需要民主,誰敢說伊斯蘭教義與民主價值有衝突。
一位剛從ASPEN受訓回國的埃及工程師,在他的臉書上說,他在開羅解放廣場上大喊「自由、自由、自由」,我們都在見證伊斯蘭的再興。
2011年2月27日星期日
誰比格達費更有治國經驗
中國時報
卓然
2011-02-26
《熱門話題》誰比格達費更有治國經驗?
前副總統呂秀蓮率先透露,她將投入民進黨初選問鼎大位,她所持的理由之一是「只有我當過八年副總統,最有治國經驗。」
按照《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的資格,選總統基本上沒有什麼稀罕的條件。民主政治之可貴也正在於此,用選票論輸贏,根據已往的經驗,決勝因素依序是,誠信第一,因為你必須爭取過半選民的認同;能力第二,但這點要做過才知道;至於經驗,顯然不是選民衡量的標準,否則如何挑戰爭取連任的對手呢?
政壇上凡是喜歡拿資歷壓別人的,大概都忽略了,「經驗」某種程上度也代表著「包袱」,格達費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世上沒幾個領袖比他資格更老?看看他帶給人民的災難有多恐怖。
呂秀蓮有治國宏圖是一件好事,我們也樂觀其成,但請多談談國計民生、兩岸政策,倚老賣老是不可能有選票的。
卓然
2011-02-26
《熱門話題》誰比格達費更有治國經驗?
前副總統呂秀蓮率先透露,她將投入民進黨初選問鼎大位,她所持的理由之一是「只有我當過八年副總統,最有治國經驗。」
按照《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的資格,選總統基本上沒有什麼稀罕的條件。民主政治之可貴也正在於此,用選票論輸贏,根據已往的經驗,決勝因素依序是,誠信第一,因為你必須爭取過半選民的認同;能力第二,但這點要做過才知道;至於經驗,顯然不是選民衡量的標準,否則如何挑戰爭取連任的對手呢?
政壇上凡是喜歡拿資歷壓別人的,大概都忽略了,「經驗」某種程上度也代表著「包袱」,格達費統治利比亞四十二年,世上沒幾個領袖比他資格更老?看看他帶給人民的災難有多恐怖。
呂秀蓮有治國宏圖是一件好事,我們也樂觀其成,但請多談談國計民生、兩岸政策,倚老賣老是不可能有選票的。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伍凡:極寒氣候對中國近期的影響
極端氣候的變化,也就是嚴寒的氣候包括各種風暴、災害、冰雹、水災,這樣的氣候已經嚴重的重創了世界主要的農業生產。美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可是連年來,美國中西部遭受了暴風雪的侵襲、歐洲也陷入了寒冬、中東地區下起了冰雹,引發了供應短缺,黃豆、玉米的價格上揚,棕櫚油創下了30個月來的新高,橘子水(柳橙汁)期貨也刷新3年紀錄。
這些都在在說明農業受到了全世界的極端氣候以及極寒氣候的影響,人類正面臨著糧食危機。糧食危機以及產量減少就會引起什麼?引起糧食價格上升。現在中國正面臨著糧食危機以及糧食價格上升,因為糧食價格的上升,與糧食有關的飼養業,豬牛雞的飼料價格上升,那麼必然的,那些養殖業的產品價格也會上升。同樣,糧食價格上升,也就帶動了其它的農作物,棉花、蔬菜、果類價格整個上升。
今年3月份,人大會議結束之後,有個記者問溫家寶,記者問有人擔心經濟泡沫化,請問總理,你對這個問題擔心嗎?在考慮通貨膨脹通脹預期的前提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之下,請問溫家寶總理你有什麼措施呢?溫家寶的回答特別提到了農業問題,溫家寶他講他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經濟泡沫化,他說我曾經講過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貪污腐敗,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政權的鞏固,可見經濟影響了政治,而氣候影響了經濟,氣候影響了農業。
從溫家寶回答記者的問題裡可以看到,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命脈,而農業又受到氣候的極大影響,而氣候又是由地球暖化造成的,所以從這一系列相連的關係來看,無論你目前所能採取的任何措施來看,都無法抵擋千年極寒的到來。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歷代歷朝都曾經發生過的,由於氣候的變化,最終造成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朝代的更替,其它世界各國同樣也發生過。
那我們講近期中國由於北半球受到了極寒的衝擊,再加上極端氣候的變化,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造成中國水資源的極端缺乏。現在中國境內喜馬拉亞高山的雪線已經超過3千公尺了,包括長江、黃河的水源都是來自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水源減少就極大的影響到中國的農業,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是從西藏發源經過瀾滄江到了東南亞就變成人工河,這些河流它們的水源都來自於西藏高原,西藏的雪水減少了,再加上中國又在瀾滄江、雅魯藏布江下面修建水壩,利用水源來發電,這就極大的造成了和鄰國之間水源的糾紛。這些在未來的歲月裡,會不會造成嚴重的邊界衝突甚至引起戰爭呢?還是個未知數。
第二、中國的東北地區跟俄國的西伯利亞交界,中國的北方地區集中了將近2億人口,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原來是屬於中國滿清時代的土地,給滿清簽了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後來又經過江澤民簽了字,最後賣給俄國。而那個地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口稀少,這就可能造成為了爭土地、爭水源、爭可耕的土地,發生中國和俄國之間的邊界衝突。這又是一個未來的未知數。今後一旦中國國內糧食缺乏和糧食不足、水源不足的時候,會不會向北邊擴張呢?這都是一個會造成國際之間嚴重衝突的依據。
因為中國能耕種糧食的土地減少,一方面是自然災害也好、天氣變化也好、人口增加也好,這是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共政權無法控制住掠奪老百姓的土地,把它轉換成高附加價值的房地產。房地產所獲得的利潤,由政府享受、由中共貪官污吏、黑道白道享受,中國老百姓享受不到。
而土地減少之後,糧食怎麼能增加呢?年年減少土地,再加上千年極寒或者氣候極端的變化,使得中國土地沙漠化,不能耕種。所以這個巨大的矛盾將會持續存在,這又是將造成中國國內政治變動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根源。而且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己造成的,這加速了使農業走向衰退的一個重大因素。
最後我要補充幾句,最近以來,我一直有個想法,我認為千年極寒也好、極端氣候出現也好,以及最近地球上發生的種種天象變化也好,以及海嘯、火山、地震的出現,都是屬於在2012年將要出現的那個大變革的一部分,那場變革正逐漸逐漸展現在人類的面前,讓我們拭目以待。
這些都在在說明農業受到了全世界的極端氣候以及極寒氣候的影響,人類正面臨著糧食危機。糧食危機以及產量減少就會引起什麼?引起糧食價格上升。現在中國正面臨著糧食危機以及糧食價格上升,因為糧食價格的上升,與糧食有關的飼養業,豬牛雞的飼料價格上升,那麼必然的,那些養殖業的產品價格也會上升。同樣,糧食價格上升,也就帶動了其它的農作物,棉花、蔬菜、果類價格整個上升。
今年3月份,人大會議結束之後,有個記者問溫家寶,記者問有人擔心經濟泡沫化,請問總理,你對這個問題擔心嗎?在考慮通貨膨脹通脹預期的前提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之下,請問溫家寶總理你有什麼措施呢?溫家寶的回答特別提到了農業問題,溫家寶他講他非常關心的問題就是經濟泡沫化,他說我曾經講過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貪污腐敗,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政權的鞏固,可見經濟影響了政治,而氣候影響了經濟,氣候影響了農業。
從溫家寶回答記者的問題裡可以看到,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命脈,而農業又受到氣候的極大影響,而氣候又是由地球暖化造成的,所以從這一系列相連的關係來看,無論你目前所能採取的任何措施來看,都無法抵擋千年極寒的到來。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歷代歷朝都曾經發生過的,由於氣候的變化,最終造成一個朝代的滅亡,一個朝代的更替,其它世界各國同樣也發生過。
那我們講近期中國由於北半球受到了極寒的衝擊,再加上極端氣候的變化,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造成中國水資源的極端缺乏。現在中國境內喜馬拉亞高山的雪線已經超過3千公尺了,包括長江、黃河的水源都是來自於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水源減少就極大的影響到中國的農業,同時也影響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是從西藏發源經過瀾滄江到了東南亞就變成人工河,這些河流它們的水源都來自於西藏高原,西藏的雪水減少了,再加上中國又在瀾滄江、雅魯藏布江下面修建水壩,利用水源來發電,這就極大的造成了和鄰國之間水源的糾紛。這些在未來的歲月裡,會不會造成嚴重的邊界衝突甚至引起戰爭呢?還是個未知數。
第二、中國的東北地區跟俄國的西伯利亞交界,中國的北方地區集中了將近2億人口,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原來是屬於中國滿清時代的土地,給滿清簽了不平等條約割讓了,後來又經過江澤民簽了字,最後賣給俄國。而那個地區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人口稀少,這就可能造成為了爭土地、爭水源、爭可耕的土地,發生中國和俄國之間的邊界衝突。這又是一個未來的未知數。今後一旦中國國內糧食缺乏和糧食不足、水源不足的時候,會不會向北邊擴張呢?這都是一個會造成國際之間嚴重衝突的依據。
因為中國能耕種糧食的土地減少,一方面是自然災害也好、天氣變化也好、人口增加也好,這是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共政權無法控制住掠奪老百姓的土地,把它轉換成高附加價值的房地產。房地產所獲得的利潤,由政府享受、由中共貪官污吏、黑道白道享受,中國老百姓享受不到。
而土地減少之後,糧食怎麼能增加呢?年年減少土地,再加上千年極寒或者氣候極端的變化,使得中國土地沙漠化,不能耕種。所以這個巨大的矛盾將會持續存在,這又是將造成中國國內政治變動的一個非常重大的根源。而且這是中國共產黨自己造成的,這加速了使農業走向衰退的一個重大因素。
最後我要補充幾句,最近以來,我一直有個想法,我認為千年極寒也好、極端氣候出現也好,以及最近地球上發生的種種天象變化也好,以及海嘯、火山、地震的出現,都是屬於在2012年將要出現的那個大變革的一部分,那場變革正逐漸逐漸展現在人類的面前,讓我們拭目以待。
訂閱:
文章 (Atom)